乾支款是一種特殊的款識,主要特徵是使用中國古代的天乾地支系統來標記時間。以下是關於乾支款的詳細信息:
起源與含義:
乾支系統包括「十乾」(天乾)和「十二支」(地支)。
天乾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個字都有特定的含義,如「甲」表示拆分、新生,「壬」表示陽氣滋養萬物。
地支包括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字同樣代表不同的自然現象或周期。
套用與發展:
乾支款最初出現在明代弘治時期的瓷器上,隨後在清代早期和晚期至民國期間變得流行。
清代早期的乾支款以康熙朝最為常見,而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乾支款識則廣泛套用於彩瓷畫的題跋。
形式與特點:
乾支款通常由天乾與地支的組合構成,如「甲子」、「乙醜」等,共有60種不同的組合,每60年一個循環,稱為一個甲子或花甲子。
除了簡單的乾支組合,有時還會加上皇帝年號或特定字詞,如「大明成化元年乙酉」或「又辛醜年制」。
文化意義:
乾支款不僅記錄了時間,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審美趨勢。
通過研究不同時期的乾支款,可以了解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綜上所述,乾支款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一種獨特的時間標記方式,它不僅體現了天乾地支系統的精巧和深刻含義,也見證了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