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失本三不易」是早期漢文佛典翻譯的一種理論和原則,由東晉高僧釋道安提出,具體意思如下:
「五失本」指的是翻譯時,有五種情況容易使譯文失去原來面目,允許譯文在語法修辭和體裁結構上同原本有所差別,以適應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和文風。具體包括以下五種情況:
梵文和漢文,其文體字句是完全顛倒的,要把它順從譯漢,不能不使其文體顛倒,這就失去梵文的原型了。
梵文佛典行文質樸,而漢人則崇尚修飾文辭,為了傳達佛典的意旨,譯文需要修飾文采,這也會失去原本的面貌。
梵文佛典中常常有重複語句,而在漢譯時需要刪減,這也會使譯文失去原本的特色。
梵文佛典中的長行重頌部分,在漢譯時需要刪減,這同樣會使譯文與原文產生差異。
梵文佛典中不斷重複敘述的地方,在漢譯時需要刪減,這也會影響到譯文的完整性。
「三不易」是指譯籍所傳旨趣要能適應不同時代、國家習俗和民眾需要,同時又不失佛教的本意和原旨,在翻譯過程中有三種情況不易處理:
古今時俗差別大,翻譯時要將佛經中的「雅古」成分去掉以適應現在的語言習慣,這很不容易。
佛教聖人所說的經論充滿智慧,要將其中的精義準確傳達給現在的世人,這同樣不容易。
當初眾羅漢第一次結集三藏時回憶佛之所說尚且極為努力,今日凡夫按自己理解翻譯佛經要想譯好更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