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的譯文為:人生在世應該追求什麼。
原句出自北宋·蘇軾的《題西林壁》。此詩描寫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說明了世間萬物都是相對的、變化著的,正如橫看則成為嶺側看則成為峰一樣。這兩句的比喻意義非常豐富,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同一事物會有各種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認識,所以眾口難調。“迷花倚石忽已暝”所寫的則是游山時所見到的景色。“迷花”仿佛是說流連於花叢, 至於石當然也是指的游山時見到的怪拔崢嶸的奇峰異石。“倚”則暗出“倚石”之旨, “倚” 字不離一個“游”字。凝望倚石間隨之日暮花將萎敗而人的思想感情又不知轉到何處去了。對於生活認識上的人來說,一般時候心情不明朗或心情明朗的時候忽然遇到了使人愁悶的事等都難免會出這種思想岔兒,也往往會深陷於這種沉思苦想中不能自拔。這時便會無端地對一切都不感興趣了,人如同變成一個石頭人一般僵硬死板。然而,“迷花倚石”未必是真,“忽已暝”後也未必就是立即要有所作為、或當即脫離而去找另一新的精神寄託;它可以僅僅是一種無聊思想在作怪,所以顯得更富有生活的情趣和更具有哲理的意韻。人是在變,情不變,對於同一樣事物也不妨可以有多種看法多種思考;不過所進行的一切都應以熱愛生活和為眾人謀福利為宗旨為前提條件罷了。在自然與人之間不應該也橫隔著一條永遠不能逾越的鴻溝;應排除人為的認識因素和純主觀的感情因素使之不斷合拍或趨於和諧融洽;達到人本可以為或不必非為人因而生活更有意義這一目標。因為詩人同他所描繪的景物已融合無間而又都是用淡淡的筆墨加以勾勒(勾勒即用淡墨描繪輪廓)所以詩境更帶有一種空靈而深遠的韻味。
如果您需要其他信息,請隨時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