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化」指的是將某人或群體定義為次等、邊緣或異類的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到對他人或群體的負面刻板印象和偏見。在不同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他者」的概念有所不同,但通常與對差異、陌生或不確定事物的恐懼和排斥相關聯。例如,在殖民時期,歐洲國家常常將新大陸和非洲的居民視為未開化的「他者」世界;在宗教統治時代,「他者」可能被視為「異端」;在現代社會,「他者」可能被想像為陌生人、邊緣人、外來者或少數族群。
「他者化」不僅是一個身份認同問題,也是一個形象建構問題。在哲學和心理學中,主體的自我形象部分是由他者建構的,即主體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來理解和界定自己。例如,薩特認為,我們對自我的感覺取決於我們作為另一個人所凝視的目標的存在。法國作家波伏瓦在《第二性》中探討女性作為男性世界中的「他者」地位。
「他者化」還與刻板印象和偏見有關,這些通常是由大眾媒介傳播的。例如,媒體通過新聞報導創造並維護對某些群體的刻板印象,而這些刻板印象又影響了人們對這些群體的看法和行為。
總的來說,「他者化」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心理現象,涉及到對他人的歧視、排斥和優越感的建立,這一現象在各種文本和話語體系中都有所體現,包括歷史、政治、人類學、文學藝術、文化符號和新聞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