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雙軌制是中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間的一種特殊經濟現象,主要特徵是同一種商品或生產資料同時存在國家統一定價和市場調節價兩種價格體系,具體表現為:
國家統一定價:對於糧食收購、生產資料等關鍵商品,國家規定了一個統一的收購價格,這主要是為了保障基本物資的供應和價格的穩定。
市場調節價:超出國家計劃分配的部分,以及契約定購以外的糧食,其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這樣逐步引入了市場機制,促進了資源的有效配置。
價格雙軌制的實施背景和目的是為了在價格改革中保持經濟的穩定,同時逐步引入市場機制。它是在1980年代初期,隨著國有企業自主權的擴大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而形成的。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物資短缺的問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問題,如腐敗、尋租行為以及市場與計劃價格之間的矛盾。
隨著時間的推移,價格雙軌制的弊端逐漸顯現,包括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腐敗現象嚴重等。因此,自1988年起,中國開始了價格改革,逐步取消了雙軌制,向完全的市場經濟過渡。
儘管價格雙軌制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它對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標誌著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為後續的經濟改革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