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效應最初是在研究鳥類行為時提出的概念,由康拉德·洛倫茨發現並命名。它描述了剛剛破殼而出的鳥類幼雛傾向於模仿它們最早遇到的移動物體,通常是這個物種的成年成員,但也可以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人或無生命物體。這種行為是由本能預先安排的,是獲得過程的一部分,使得鳥類在生命中大部分行為都必須與這種本能保持一致。印刻效應不僅限於鳥類,也可以套用於其他動物和人類的行為模式,特別是在社會認知、學習和教育過程中。
在心理學和社會學領域,印刻效應被用來描述個人在接受新信息時,如何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和經驗進行過濾、選擇和判斷。這種現象可能導致誤判、偏見和歧視等問題。人類的認知系統會根據原有的經驗、信念和價值觀對新信息進行過濾和選擇,這種選擇性處理信息的方式是基於個人原有的偏好和認知穩定性。社會文化背景、情緒體驗和教育經歷都會影響印刻效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