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吹糖人」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和傳說:
明朝宰相劉伯溫被視為吹糖人的祖師爺。據傳,朱元璋為了鞏固王位,建造了「功臣閣」並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著糖擔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了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每天挑著糖人擔子在街頭叫賣。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成各種糖人,如小雞、小狗等,深受孩子們喜愛。許多路人向他請教學習吹糖人兒的技巧,他一一傳授,從而使這門手藝得以廣泛傳播。
唐代以前就已存在吹糖人,早期主要流傳於中原及西北地區。到了清代,吹糖人由西北傳入豐縣,此時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宋代時期,吹糖技藝原為專為宮廷製作祭祀用品的手藝,後來流入民間。明末清初,民間藝人開始將平面糖人改為立體人物和動物,從而形成了現代的吹糖人形式。吹糖技藝在中國各地都有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如京津派的北方風格和揚州為代表的南方江浙派系。
總之,這些傳說和歷史記載共同構成了吹糖人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