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其創始人,耶穌,出生於猶太的伯利恆,成長於加利利的拿撒勒城。耶穌在猶太人中間傳播基督教信仰,並招收12個門徒,即十二門徒,日後大都成為使徒,為教會的奠基人。耶穌的教導和生平經歷構成了基督教的核心,強調愛、仁慈、赦免和個人與上帝的關係。
耶穌在30歲左右開始在加利利地區傳教,自稱是上帝的兒子,並展現神跡。耶穌預言自己將遭受迫害並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被捕、審判、並執行死刑後,根據《新約聖經》的記載,他在第三天復活,並在四十天後升天。
基督教最早期的信徒主要是猶太人,他們將耶穌視為彌賽亞(即「救世主」),並傳播他的教義和事跡。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非猶太人加入了這一宗教。基督教從猶太人中產生出來,最初是作為猶太教的一個支派或「異端」出現的。
在公元1世紀的後半葉,基督教開始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宗教。這一過程在耶路撒冷大會上達到一個重要轉折點,使徒們作出決議,指出成為一個基督徒並不一定要遵循猶太人的某些傳統和戒律,如行割禮等。
基督教在早期發展中遭受了多次迫害,但在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米蘭憲章,官方承認並容許基督教存在,為其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到了公元380年,狄奧多西大帝將基督教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基督教開始在羅馬帝國內部獲得更大的發展和影響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基督教逐漸演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對西方文化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