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外戚政治

外戚政治是古代一種政治現象,指的是外戚集團通過與皇室婚姻關係而獲得政治權力,並在某些情況下控制朝廷政權。外戚通常是指君主的母族或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妾的娘家人。在皇帝年幼或無能時,外戚可能會利用這些條件乾政擅權。例如,在中國歷史上,漢朝時期外戚乾政現象尤為顯著,如漢武帝晚年為了防止外戚專政,甚至讓鈎弋夫人自盡。

外戚政治的出現與古代的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有關。在先秦時期,由於分封制和宗法血緣的關係,外戚很難操縱國政。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結構的變化,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導致世卿世祿制度的終結和軍功地主的興起,外戚勢力開始在君主權力集中但君主年幼或無能的情況下掌握大權。例如,秦昭襄王母宣太後就長期掌握秦國軍政大權,開了外戚政治的先河。

東漢時期,外戚政治的影響尤為嚴重,形成了龐大的政治集團勢力,對皇帝的權力構成了嚴重威脅。東漢末年的豪強勢力也對政權穩固構成了挑戰,劉秀建立東漢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豪強勢力,但外戚乾政的問題仍然存在。

總的來說,外戚政治是古代東亞封建社會中一種複雜的現象,它涉及到皇權、宗法關係和政治權力結構的互動。在現代語言中,外戚不僅包括君主的母親和妻妾的娘家,還包括其他親屬如叔叔、子侄、孫侄妻妾的娘家,以及君王姐妹、女兒、侄女、孫女丈夫的夫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