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大言不慚」指的是說大話而不覺得難為情。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宋代朱熹對《論語·憲問》一章的注釋。在《論語》中,孔子提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朱熹解釋說:「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這句話意味著,如果一個人說大話而不感到羞愧,那麼他就沒有實現這些話的決心,也不考慮自己是否能做到,因此要實現所說的話是很難的。
成語「大言不慚」通常用作貶義,形容人過分自信或誇大其詞,不考慮實際情況。在文學作品中,這個成語也常用來形容那些自吹自擂、誇大其詞的人物。例如,在梁斌的《紅旗譜》中就有使用這個成語的例子:「嚴知孝聽他這個得意的學生大言不慚的說著,臉上的愁悶就散開了。」
綜上所述,「大言不慚」是一個描述人說大話而不感到羞愧的成語,源自宋代朱熹對《論語》的注釋,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