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的含義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古代對印度的稱呼:
在古代中國及其他東亞國家,天竺是對當今印度及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
最早關於天竺的記載出現在《史記·大宛傳》中,當時稱為「身毒」,這是印度河梵文Sindhu的對音。
隨後,《後漢書·西域傳》中提到「天竺國一名身毒」,表明天竺和身毒是同一地區的不同稱呼。
到了唐初,天竺成為了印度和其他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玄奘西域取經歸國後,根據讀音將天竺正名為「印度」。
天竺這一名稱的由來,反映了古代中國與印度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地理認知。
地理和宗教地點:
天竺也可以指具體的山峰或寺院。例如,在浙江省杭州市靈隱山飛來峰之南有上天竺寺、中天竺寺和下天竺寺,這些地點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文化和宗教意義。
綜上所述,天竺一詞在古代主要指代印度,同時也指代了特定的山峰和寺院,這些地點在中國文化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