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清王朝,振興中華,實現共和,一生歷經11次驚險、嚴峻乃至血腥的政治搏擊。下面是其中的一些故事:
第一次失敗是在武昌起義後不久,即清王朝壽終正寢之際,他當時歡欣鼓舞,希望起義軍很快控制南方各省,並揮師北伐,實現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目標。不料袁世凱篡權後迅速出賣國家主權以換取革命陣營的暫時休戰,這就使他陷入了彷徨和苦悶之中。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之下,孫中山首先接受立憲派和舊官僚的勸說,成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臨時政府即將成立之際,革命軍猛烈進攻江南製造局,久攻不下,臨時總指揮陳其美和工人楊瑞生下決心鋌而走險劫牢反獄。經準備之後押送犯人先行逃脫。不幸的是17人中有9人犧牲。其中一名罪犯張鴻義因機智勇敢而逃脫。
袁世凱篡權後不僅與帝國主義勾結起來鎮壓革命,而且陰謀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寶座。他企圖以金錢收買國會選舉他當大總統。但孫中山先生對袁世凱並不抱幻想。他說:“以金錢買自由是自欺欺人”,在政治鬥爭的烈火中“用不著空口去宣傳”,所以就用金錢與袁世凱交換“自由的證明書”。這正是袁世凱感到痛心疾首的所謂“不告而別”。在護國運動中他義無反顧地率領革命軍向反動軍閥吳佩孚發動猛攻,取得了護國運動的勝利。
第二次失敗是在二次革命時期。由於國民黨人沒有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和徹底統一革命力量,加之革命陣營內部派系矛盾重重,以致一遇困難就自亂陣腳。儘管孫中山先生多方努力協調,甚至願意在某種程度上採取妥協方針以謀求護法活動的進行,但是收效甚微。北洋軍閥繼續利用反動軍警包圍並脅迫孫中山、章太炎等所率的國民協會、臨時革命軍以及參加發動江西“贛寧之役”的革命力量退出南京。
孫中山領導的第三次失敗是在護法運動失敗後孫中山被排擠出廣州之後。由於廣東革命政權在軍閥陳炯明叛變後陷入困境,孫中山被迫赴滬就醫。他在政治上陷入了低潮,但這並沒有使他屈服和消沉。
在辛亥革命後數年間對政局的種種努力表明孫中山對革命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對共和理想的堅定信念。正是這種百折不撓的信念支撐著孫中山從失敗中奮起並逐漸成熟,努力實踐救國救民的政治抱負和神聖使命,愈挫愈堅。所以以後才有推翻帝制開創民主共和新紀元、“三大革命”、“三大主義”為民主革命基本綱領的確立等歷史的壯舉!正因如此也得到世人的普遍尊重!並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進軍!這就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政黨運動的“勝利”!儘管在勝利之前是充滿血腥味的搏擊過程,可勝出的政黨成果已惠及民族未來的歷程、國脈之興昌的前景可鑑其勝利的歷史價值是重大而又深遠的!這應該算做“第一次勝利”吧!
以上就是孫中山先生革命經歷中的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展現了他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堅韌和勇氣,也體現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民族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