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主義是一種思想,它主張社會財富應該被平均分配。這種思想在小生產基礎上產生,要求平均享有社會財富。在封建社會中,平均主義體現了小生產者對推翻地主階級剝削和統治、平均分配土地財產的渴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平均主義被認爲是一種與按勞分配原則根本對立的錯誤思想。它否認社會主義中人與人之間的勞動差別和個人收入差別,可能導致鼓勵懶惰和落後,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社會滯留在共同貧窮的水平上,導致生產力的破壞和社會風尚的倒退。
平均主義在歷史上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手工業和小農經濟的產物,蘊含着農民小生產者的平等觀和價值觀。其平等觀的實質和核心是要求平分一切土地和財富,追求一種絕對平等。平均主義要求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上實現絕對平均,主張消滅一切差別,在物質分配、政治待遇、生活條件、工作條件、文化素養、道德水平和個人需要等各方面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絕對平均。
在中國歷史上,平均主義體現在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口號中,如“等貴賤、均貧富”和“均田免糧”,希望實現財富佔有和分配上的絕對均平。近代以來,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提出“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主張,而資產階級思想家康有爲和孫中山也受到平均主義的影響。20世紀,無政府平均主義在中國廣爲流傳,對小資產階級和早期共產主義者產生重大影響。然而,平均主義在實踐中的消極作用也逐漸顯現,如在人民公社化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氾濫,嚴重挫傷了農民、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導致社會生產發展緩慢和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