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僚」是漢語詞語,讀音為fǔ liáo。以下是關於「府僚」的詳細信息:
基本含義:指王府或府署中設定的僚屬。這些僚屬是王府或官府中輔助主要官員的官員。
歷史引用:
北魏楊炫之在《洛陽伽藍記·沖覺寺》中提到:「(清河王)懌愛賓客,重文藻,海內才子莫不輻輳,府僚臣佐,並選雋俊。」這裡描述了清河王選拔有才能的人作為自己的僚屬。
《隋書·百官志下》中提到:「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說明了在某些情況下,高級官員不設定府僚。
清代陳鶴在《明紀·洪武元年》中寫道:「朕於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這裡提到的是皇帝不另外為東宮設定府僚,而是讓其他官員兼任。
其他信息:
「府」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包括儲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封建貴族和官僚的主宅、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區域名等。
「僚」字在古代漢語中除了指官署中的同事外,還有對一種奴隸或差役的稱謂。
綜上所述,「府僚」一詞主要指在王府或府署中設定的僚屬,這些僚屬輔助主要官員處理政務或事務。通過歷史文獻的引用,我們可以看到「府僚」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情境下的套用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