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怍於人"這一表達出自於《孟子·盡心上》,其完整語句為「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句話的含義是,當一個人抬頭時,能夠無愧於天;低頭時,能夠無愧於人。這表達了一種做人應有的光明磊落和問心無愧的態度。孟子在這裡強調,真正的君子應當追求內心的坦蕩和平靜,不因外界的評價而感到羞愧。
出處:《孟子·盡心上》
作者:孟子
年代:戰國時期
釋義:仰起頭來看看覺得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去想想覺得自己不愧於別人。
引申意義:做人要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君子坦蕩蕩。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視為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孟子·盡心上》中提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這裡,孟子將「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列為君子的第二樂事,強調了做人的道德標準和內心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