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痲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中一種重要的皴法技巧,主要用於表現土質山或質地疏鬆的岩石。這種技法由五代時期的畫家董源創始,並由巨然、趙孟頫\、黃公望等畫家發展。它分為長披痲和短披痲兩種類型。
長披痲皴適合表現遠處的山體,線條虛入實出,給人以山石遠近、明暗的變化。而短披痲皴則用於描繪近處的山丘和土坡,其線條實入虛出,使得山體顯得更加堅實。
披痲皴法使用柔韌的中鋒線條組合來表現山石的結構和紋理,線條圓潤而無稜角,彎曲如同畫蘭草,一氣呵成,展現出山石的遒勁和生命力。這種皴法強調用筆的起落、用墨的濃淡相宜和用線的錯落有致,需要藝術家長期練習和對自然界的仔細觀察才能靈活運用。
在中國美術史上,許多著名畫家都曾運用披痲皴法創作,如元代的黃公望和明代的沈周等。其中,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是採用披痲皴法的傑作之一,該畫被視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