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棒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民間遊藝活動,起源於清末時期,主要在新寧鎮和普安鎮流傳。這種活動最初是勞動人民在休息時的一種娛樂方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諷刺和娛樂性質的表演形式。拗棒的表演形式包括用兩根槓棒「十」字相架,讓表演者坐於棒上,由其他人拗上拗下,形成一種喜樂逗趣的遊戲。隨著時間的發展,拗棒的表演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和具有諷刺意味,通過化妝成「拗老爺」(象徵貪官、昏官)的表演者,以及伴隨的滑稽動作和特定的道具,如「烘籠」和「夜壺」,來嘲諷污吏並取悅民眾。
拗棒的特色在於其獨創性、綜合性、喜劇性和警示性。它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也是一種對反面人物的諷刺表現,同時也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融合了戲劇、雜技、舞蹈和打擊樂。拗棒的表演在20世紀50年代非常流行,但在「文革」期間被封禁。2005年,為了保護這一瀕危的文化遺產,開江縣文化館和新寧鎮政府共同努力,使其再次公開表演。2007年,開江拗棒被四川省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