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頂放踵”出自於《孟子·盡心上》,原文為“孟子曰: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而此處之仁矣。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有疾,孟子往問之。公曰:古之君子皆耕而後食,婦子皆蠶而後衣,今寡人下堂而謝客,此寡人之失也。吾犯君顏而失之乎?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地而一男子不才,不能自耕且蠶。織文不足以供給自身與婦子,於是棄其田疇而從諸侯之路,以苟衣食焉。天子使召廟人遺之粱米而舍之空車之上,使老馭帥徒數十人而教之射於百步之外。不能則有罰。久而益狎,狎則不思變改矣。大王患之請收而鞭之!此其不能改也明矣。君請無患人之不耕也;如不耕者不食也;不蠶者不衣也。於人不為無益也;於國不為無用也。今雖為君說耕而後食之說猶為遲者勸遲之而已矣。今因有疾而欲耕且蠶,雖君有疾焉何益?而欲下車而見鞭之矣!今夫天下溺而士至矣;然民者固屬土也;土愛其類也;故君子在位可畏則下民莫敢不化服也。
景公曰:寡人病已往矣!寡人行將老矣!恐將傳言非類之事!而誰氏之桃?何言!何言!請進! 曰:然則危而有道也;曰:‘上如階而望焉!高枕而臥已矣’!”其中“摩頂放踵”意思是“頭頂、腳後跟都磨出了繭子”。
因此,“摩頂放踵”指的意思是頭頂、腳後跟都磨出了繭子。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君子會通過自省的方式,不斷地反省自己是否忠和仁,是否有過錯,以此不斷自我完善。故事中的齊景公也是強調了君子的責任和擔當,認為君子應該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享樂和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