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式(bàng shì)是一個多民族共用的稱呼,主要指有學識之人或在某些宗教職位中的經師。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在蒙古族、藏族、滿族等民族中,榜式是對有學識之人的尊稱,尤其是指那些精通文學或宗教經典的人。
在滿族中,榜式是學者或博士的稱呼,是對滿洲大學士的稱呼,也是清代官名筆帖式的舊稱。
歷史沿革:
明代時期,蒙古流行此稱,最初指能書寫蒙文的人,後來泛指有學識的「能書者」。
天聰五年(1620年),設立六部時,改巴克什為筆帖式,但仍有榜式之稱號,指文儒諳悉事體者。
其他稱呼:
榜式有多種譯名,如巴克什、榜什、把什、把實、榜識等。
在滿族中,榜式也被稱為滿語中的「學者、博士」,是對學者的一種尊稱。
文化意義:
榜式不僅是學術或宗教職位的稱號,也是對有學識之人的尊敬和認可。
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把什鄉、把什村的名稱也源於此,顯示了榜式在當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榜式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的稱呼,它不僅體現了多民族對有學識之人的共同尊重,也是學術和宗教領域中的一個重要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