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求佛背景故事

佛,意思是“大徹大悟”覺悟者。最早從印度梵文翻譯成漢文的是漢代哀帝時的“佛”字。意為“覺者”、被覺悟者”,現在多譯為“佛陀”,是對釋迦牟尼的尊稱。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淨飯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他是太子降生人間便有天相與神通,為眾人施展捨己救人的菩薩行,四十歲時覺悟宇宙和人生原理,在菩提樹下證得了空性。關於佛教起源的最早的傳說就是佛祖“釋迦牟尼”(Kshitin sthavariya,梵文),這個概念包含了兩層意思:“釋迦”是族名,“牟尼”意為“仁、儒、寂默”等。通常佛經中也譯為“世尊”,也被稱為佛陀、佛主或涅磐後。他出生的時間約為公元前6至5世紀之間。關於他的傳說很廣,以下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的背景故事:

相傳有一天,他與兩個侍女出城閒遊,來到一條河邊,看到兩個婦女正在洗衣服,其中一位婦女不小心落入水中,正在掙扎呼救。他立即跳入水中將她救起,這位婦女為了表示感激之情,便將一顆種子送給他,這顆種子後來長成了一棵菩提樹。他坐在樹下冥想七天七夜,最終大徹大悟,成為佛祖。這就是佛教中的經典故事“成佛”,是佛教的象徵性的開始和根本思想的重要體現。

他作為一位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心理學家以及醫學家而廣為人知,因為佛教傳播的不是一般的信仰和觀念,而是涉及生命的存在和價值,倫理的準則以及心靈的美好等等,這與他的教義中的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有關。

佛教從產生之初就以其深邃和獨特吸引著世人。其獨特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給人類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於思考和探索人類自身、宇宙及生命存在等哲學問題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有益的啟示。同時,佛教的倫理道德思想也給人類社會提供了豐富的道德資源,對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等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需了解更多關於佛教背景故事的信息,請閱讀相關書籍或諮詢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