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螺旋理論是由諾爾·諾伊曼提出的研究民意的理論,具體指的是當人們要針對一個事件進行評論時,若得知自己的觀點處於大多數,他們就會積極的發聲,毫無顧慮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若發現自己的觀點與主流觀點不符,出於怕被孤立與怕被攻擊的從眾心理的影響,他們會選擇沉默或直接改變自己的觀點。由此,發聲一方表達觀點的聲音會越來越強,而沉默一方也就越來越難以發聲,由此不斷循環往復,直至一方觀點的勢力強大到可以占領整個輿論場。
以「郎顧之爭」為例來解釋沉默螺旋理論。2001年,香港創業板上市的格林科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顧雛軍以一系列併購行為逐漸搭建起格林科爾王國。2004年8月9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鹹平發表一篇題為《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引發「郎顧之爭」,並由此發展成經濟學界和企業界共同關注的關於國企改制的爭論。面對郎鹹平的批評,中國經濟學家曾一度「集體失語」,直到張維迎是第一個打破這種局面的權威經濟學家。張維迎在「中國企業家深圳高峰會」上表示,「我們不能低估這種輿論對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危害性」。隨著科龍電器年報報出6000萬元巨虧,公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規已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當初力挺格林科爾的國內學者再度「集體失語」。這個案例很好地體現了沉默螺旋理論,即當公眾的觀點與主流觀點不符時,他們可能會選擇沉默或改變自己的觀點,以避免被孤立或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