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一個具有自然與人文雙重內涵的節日。它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的習俗主要包括祭祀祖先、掃墓和踏青等。
關於清明節的由來,一種說法是它始於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大約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古代,清明節最初只是一種節氣名稱,後來與寒食節合併,寒食節與清明節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寒食節的主要活動祭拜掃墓被定為寒食節的內容,而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取代了寒食節的地位,明清時期,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仍然盛行。
清明節的時間通常在農曆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間,這個時期氣溫升高,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此外,清明節也與古代晉國公子重耳和他的大臣介子推的故事有關,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了寒食節的由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而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給他吃的行為,以及後來拒絕榮華富貴而選擇隱居山林的故事,成為了寒食節的起源。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融合了祭祀、踏青等多種習俗的傳統節日,它的由來和發展與中國古代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