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鏽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主要發生在銅合金與空氣、土壤、水和微生物等環境因素的長期接觸中。古代銅器通常是銅、錫、鉛的合金,這些合金在地下長期埋藏時,會與土壤中的水和微量化學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這種反應包括銅的氧化物、硫化物、鹼式鹽等的形成,從而導致銅鏽的產生。
銅鏽的化學成分非常複雜,包括多種不同的礦物形態,如紅色的赤銅礦(Cu2O)、黑色的黑銅礦(CuO)、灰色的灰銅礦(Cu2S)、靛藍色的靛銅礦(CuS)、藍色的藍銅礦(2CuCO3·Cu(OH)2)和膽礬(CuSO4·5H2O)、綠色的孔雀石(CuCO3·Cu(OH)2)、灰白色的錫石(SnO2)、白色的氯化亞銅(CuCl)和碳酸鉛(PbCO3)等。這些礦物形成層狀或點狀的腐蝕現象,與銅器緊密結合,有些鏽蝕與銅器結合得非常牢固。
銅鏽的形成過程是緩慢的,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即銅合金的一部分在化學反應中回到了冶煉前的單質礦物狀態。在空氣、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銅的表面可能開始慢慢生成綠色的鹼式碳酸銅(銅綠),這是銅生鏽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現象。由於青銅是銅的合金,其生鏽過程比純銅更為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