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被稱為「皇帝」的原因:
歷史背景: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路諸侯主要被稱為「君」或「王」。到了戰國末期,秦國和齊國的王曾自稱為「帝」,但這一稱號在當時已經顯得不夠彰顯其功績。
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後,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以往的五帝,決定創造一個新的稱號來彰顯自己的成就。
「皇帝」稱號的由來:
秦始皇認為「王」的稱號不足以彰顯自己的功績,因此決定採用一個新的稱號。經過與大臣們的討論,最終確定使用「皇帝」這一稱號。
秦始皇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創造了「皇帝」這一稱號。其中,「皇」有「大」和「美」的意思,而「帝」則象徵著主宰萬物的至高無上的神。這一稱號體現了古人對君主的尊敬。
「皇帝」稱號的影響:
「皇帝」一詞從此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秦始皇還廢除了舊的諡法,規定自己稱為「始皇帝」,其後代依次稱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這一做法為後世所沿用。
綜上所述,秦始皇之所以被稱為「皇帝」,是因為他統一了中國,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以往的五帝,因此創造了一個新的稱號來彰顯自己的成就。這一稱號不僅體現了對君主的尊敬,也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