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端午節的由來或故事

端午節的由來或故事有多種說法:

1. 由來

* 古代的五月是氣候多變的季節,很多蚊蟲毒蠍出沒,疫病易流行,加上古時醫療條件不好,於是人們將其與“惡”聯繫在一起,附以神靈附體的現象,由此衍附生出一種辟邪祛災的節俗。

* 紀念屈原,他投江的日期為農曆五月初五,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和喝雄黃酒等習俗。

* 在我國雲南地區,端午節也被稱為龍舟節,傳說這一天是雲和觀照三界的日子,划龍舟、敲龍鼓都是為了震懾群魔,同時祈福百蟲避而遠之。

2. 故事

有一個名叫伍子胥的臣子遭到了吳王闔閭的猜忌而被裝入皮革做的口袋沉入水底。他的父兄家人,全被夫差所殺。當時楚國的很多臣民都紛紛到吳國來避難。到了伍子胥死的這一年正好是端午節。所以五月初五在門上掛上艾草、菖蒲一直是中國老百姓的老傳統,它能驅邪避祟。 這件事說的是吳國的伍子胥因遭奸人陷害被吳王夫差殺死,並拋屍江中,後來人們為了避免更多人受到傷害,就用粽子和五彩線包紮伍子胥的屍體。因此,五月初五就成了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也有很多,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打午時水等。更多端午節的由來或故事建議查詢相關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