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好是一個古代中國的曲牌名,具有以下特點:
起源與發展:
端正好最初源自宋詞的詞牌名,後來發展成為曲牌名,用於北曲,屬於正宮,偶爾也出現在仙呂宮中。
在宋詞中,端正好是一種雙調五十四字的格式,前後段各四句、四仄韻。
到了元代,端正好在《諸宮調》中變為曲牌格式,成為二十五字的正格,五句四韻,句式為三三七七五。
代表作品:
宋詞代表作品:杜安世的《端正好·欄菊愁煙沾秋露》。
元曲代表作品:王實甫的《端正好·碧雲天》。
套用場景:
端正好多用於劇曲,也用於散曲套數的首牌。
在戲劇中,端正好常用於表達情感和敘述故事,與其他曲牌如「滾繡球」「倘秀才」等一同使用,共同構建戲劇效果。
綜上所述,端正好不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詞牌名,也是一個在戲劇中廣泛套用的曲牌名,其形式和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成為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