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編年體史書
《竹書紀年》是一部古代的編年體史書,它記錄了從夏代開始,直到戰國時期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的歷史。這部書籍最初是由春秋時期晉國和戰國時期魏國的史官所著。在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或280年,另有說法爲281年)時,河南省衛輝市的盜墓者不準則盜發了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墓葬,從而發現了這部書籍。由於它記載在竹簡上,因此得名《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分爲“古本”和“今本”兩個體系。古本爲輯佚本,紀事起於夏代,終於公元前299年,沒有規整的體例。今本紀事起於黃帝,終於魏襄王二十年(前296年),有較爲完整的體例。這部書籍在宋時經歷了佚散後又重新收集整理的過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價值。
《竹書紀年》的內容共十三篇,敘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的歷史,並按年編次。在周平王東遷後,使用了晉國的紀年方式,而在三家分晉後,則使用了魏國的紀年方式,直至魏襄王二十年爲止。在晉代時,荀勗等人對這部書籍進行了整理,糾正了《史記》中的一些錯誤,並確認“今王”指的是魏襄王,而古墓即是魏襄王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