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下」是古代對公侯的一種敬稱,起源於兩晉、南朝時期。這個稱呼與「陛下」和「殿下」相似,但在古代政治體系中,由於遵循「非親不王」的慣例,士族門閥雖然在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稱帝封王的情況較少,因此他們通常不會被稱呼為「陛下」或「殿下」。為了體現士族門閥的實際影響力,「第下」這一稱呼被用來尊稱這些公侯,並且這一稱呼不僅在口語中使用,還被納入法律,成為正式的制度。
到了唐朝初年,隨著士族門閥政治的結束,「第下」這一稱呼也就不再使用了。有趣的是,「第下」在中國停止使用後,朝鮮引進了這一稱呼,將其用於尊稱王世子和王世孫,稱為「邸下」。這一用法在朝鮮獨有,而在受中國影響深遠的日本、琉球、越南等其他國家並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