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佛”也叫“全身佛像”,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曾向善財童子傳授此法,要求修行者於佛像前日夜六時禮拜,晨朝一香,日常一香,禮拜供養全身佛像。並教以偈言曰:“若人慾修功德者,必定先整法衣缽,淨手至心燒好香,晝夜六時禮拜佛”。但根據《四分律》中記載:據僧祇律,佛像非佛真體,不應禮拜。此說源於佛祖釋迦牟尼入滅後,因各種原因導致佛教內部對於佛像的尊崇程度有所差異。因此,“等身佛”並非如一些人所理解的是對佛祖的崇拜和迷信,而是對佛祖的敬仰和尊重。
至於“等身佛”的起源,有人認為是在民國時期,當時的雲南政府為了鼓舞民眾抗日士氣而發起製作“等身佛”的活動。但是這僅僅是一種說法,真正的起源還需要更多的史料考證。
總之,“等身佛”是佛教信仰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對佛祖的敬仰和尊重,與迷信無關。它代表了佛教信仰的精髓,旨在激發人們的善良、慈悲和道德品質。因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等身佛”的文化內涵,弘揚正確的佛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