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氏散射理論是由德國物理學家古斯塔夫·米(Gustav Mie)於1908年首先提出的,它主要研究在介質中球形顆粒對光的散射現象。以下是該理論的主要特點:
考慮了顆粒的尺寸、折射率以及入射光的波長。
是一種共振現象,當顆粒的尺寸與光的波長可比擬時,散射光強在各方向是不對稱的,順入射方向上的前向散射最強。
散射強度比瑞利散射大得多,且隨波長變化不如瑞利散射劇烈。
當顆粒尺度增大時,前向散射與後向散射之比增大,使粒子前半球散射增大。
當顆粒尺度很小時,米氏散射結果可以簡化為瑞利散射;當顆粒尺度很大時,其結果又與幾何光學結果一致。
米氏散射理論在光學領域有著廣泛的套用,如顏料顆粒的光散射、大氣散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