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制經濟是一種經濟模式,主張國家對經濟進行高度干預。這種思想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前後,特別是在世界經濟危機背景下,蘇聯及資本主義國家都採用了具有國家管制經濟特色的發展模式,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國在20世紀早期也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啟發,主張由國家力量組織並領導經濟建設,對生產、貿易、物價等進行控制。
統制經濟的特點包括國家對核心生產生活資料的統購統銷、專賣、限價,控制金融、外匯等,企業生產受國家影響,政府與資本形成密切的主僕關係。這種經濟模式通常在戰爭等非常時期被採用,如一戰和二戰期間,非社會主義的交戰國都實踐過統制經濟。
統制經濟學是一門理論經濟學分支,研究如何確定一種社會組織原則,從而以最有效的手段達到最大的公眾利益。它既不是完全競爭下的自由資本主義,也不是純粹的集權經濟,而是包含了這兩種制度的成分。統制經濟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產品和收入的最佳分配、集權經濟和市場經濟功能的結合、福利均衡等式。
在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採用了統制經濟政策,這些政策主要是為了滿足戰爭需求和財政需要,包括壟斷金融、擴增稅收、實行專賣制度、統購統銷等。這些政策的目的是使經濟建設滿足前線需求,並確保戰時人民日常必需品的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