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原住民」這一術語最初由教育遊戲專家Marc Prensky在2001年提出,用於描述那些在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這個術語用來指代那些自出生以來就生活在網際網路環境中的群體,特別是1995年以後出生的孩子。這個群體在網路的浸泡下長大,因此被稱為「網路原住民」。
「網路原住民」與「網路移民」相對,「網路移民」指的是80後及以前出生的人,他們經歷了沒有網路或前網路時代。相比之下,「網路原住民」從出生起就生活在網際網路環境中,網際網路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一項報告顯示,1995年後出生的年輕人日均使用手機超過8小時。
關於「網路原住民」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影響:他們如何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來獲取信息、進行交流和學習。
認知特點:與前輩相比,「網路原住民」是否具有新的認知特點,如多任務處理能力。
社會適應:他們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社交習慣、信息獲取方式以及對現實世界的影響。
教育挑戰: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如何應對「網路原住民」帶來的教育挑戰和技術依賴問題。
綜上所述,「網路原住民」是一個描述與網際網路技術共同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的術語,它不僅代表了技術進步的產物,也引發了關於如何平衡技術使用、保護兒童權益、以及如何適應數字時代的深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