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這一理念認為美和真之間存在某種共同的東西,即美和真是一體的,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的。這一觀點的倡導者包括柏拉圖,他將美歸結為源自事物的典型特徵,如對稱、均衡、清晰、對比鮮明、精細複雜等,這些特徵是真實的反映,能夠引起大多數人的美感。
然而,美感產生自人與事物的聯繫方式中,既有客觀的成分,也有主觀的成分。美的客觀說是基於事物的真實特徵,如對稱、均衡等,這些特徵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確實可引起美感,因此真就是美。但美的主觀說也承認,美的感受是不容爭論的,同一個事物,相同的視角,不同的人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審美感受,這與依據什麼準則進行審美有關。
此外,數學家丘成桐也把「真」與「美」聯繫到一起,認為數學的美不僅體現在數量、圖形的直觀,更在於其相互關係的公式表達上。這種對真的表達直擊我們心靈對美的共鳴。但初等數學的真和美能夠為我們理解,感受世界的真和美;而高等數學的真和美難以直觀,需要抽象的思維才能構建、表達和理解。
因此,"美即是真,真即是美"這一理念強調了美和真之間的複雜關係,既有客觀的成分,也有主觀的成分,且在不同的領域和層次上,美和真的理解和感受方式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