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中,「義」有以下多種含義:
合宜的事情:指符合道德和禮節的行為或事情。例如,《論語·為政》中的「見義不為,無勇也」。
正道、正理:指正確的道路和原則。例如,《孟子·公孫丑上》中的「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死節、殉難:指為了正義或國家犧牲自己的生命。例如,《禮記·禮運》中的「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
法則:指應當遵循的規則或標準。例如,《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中的「無偏無頗,遵王之義」。
意思:指字義或詞義。例如,漢代孔安國《尚書序》中的「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
功用:指事物的用途或功能。例如,《左傳·昭公三十一年》中的「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姓氏:指姓氏「義」。例如,漢代有義縱。
合於正義的:指符合正義標準的人或事。例如,「義民」、「義婦」、「義舉」。
用周濟公眾的:指用於公共利益的行為或設施。例如,「義莊」、「義塾」、「義舍」。
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親的:指表面上的或名義上的,而實際上並非真實的或與本人無血緣關係的。例如,「義父」、「義子」、「義肢」、「義齒」。
以上各點均體現了「義」在古文中的豐富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