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處士

處士」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對於無法參政議政的知識分子的稱謂。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史記》中,但處士的文化現象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火頻繁,許多貴族如春申君孟嘗君等,雖然不擔任朝官,卻在各大諸侯國中擔任重要的參謀角色。這些士雖然不為朝做官,但仍然在政治上有影響力,他們在戰國時期甚至出現了處士橫議的現象,即處士們在議論諸侯之間的政事方面非常活躍。

處士的特點是「塊然獨處」,他們通常不參與政治,更傾向於保持獨立和隱逸的生活方式。在秦朝建立初期,由於處士橫議被認為可能導致社會動盪,統治者採取了措施限制他們的活動,如焚書坑儒。然而,漢武帝時期,處士的地位有所提高,漢武帝下令恢復和完善察舉制度,並兩次下令地方舉薦賢才,這使得處士轉向參政的路徑變得更加明朗。例如,《史記》中記載的熟悉黃老之術的王生,就是一個受到尊重的處士,他的社會地位也有了極大的提高。

東漢時期,許多處士在民間開辦學堂,增加了與社會的交流。儘管一些處士被行政機構錄用,但大多數仍然難以進入朝堂參政。東漢末年,由於黑暗的政局,許多處士拒絕與宦官勾結,再次抨擊時弊,形成了處士橫議的局面。

總的來說,「處士」不僅指代了一類特定的知識分子群體,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文化和思想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