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西安事變故事

西安事變,發生於1936年12月12日,是中國社會政治矛盾加劇和國內軍事衝突驟然激化的產物。它的發生源於“兩位主角”楊虎城和張學良(事實上他們的作為中間要牽扯到軍閥隊伍極嚴明的等級秩序,以及“九一八”事變後民族矛盾上升、階級矛盾退居次要位置的總體時代背景)。

張學良、楊虎城在1936年對蔣介石的兵諫,實際上是對國民黨政府深陷內戰泥潭不能自拔的一次有力警告,同時也是對全國民眾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一次強烈呼籲。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對促成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西安事變的發生和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它粉碎了親日派和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作用。從此,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張學良、楊虎城兩位愛國將軍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西安事變被和平解決後,張學良由於擁護和倡導國共合作、團結抗日,受到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及海外僑胞的讚譽。他先後任國民革命軍陸軍副總司令、西北剿匪督辦、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為當時陝西省政府最高首長)、東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張學良辭讓後實際負責)、第38軍軍長等職。他在國民黨軍政官員中以謙恭下士、禮賢下士著稱,無論貴賤,對之彬彬有禮,能得人之擁戴。同時,由於他的寬厚大度又贏得手下官兵的人心。當時的中國官員背負著沉重的階級和民族矛盾以及人治統治等深厚複雜的社會基礎。由於缺乏處理此類矛盾的廣泛共識與客觀標準,更兼人心善變無常,“人在做,天在看”的事情時有發生。加之地方割據與外來干預的力量在蔣系內部的博弈不斷加劇,“擁蔣”和“反蔣”在一段時期內不斷轉換著舞台和人物。在權衡了利弊之後,他向蔣介石請求辭去東北軍第5軍團總指揮、第38軍軍長、東北行營主任等職,隨即出國考察。出國後不久張學良在美國的長期居留與宋子文代表國民政府同其簽訂的所謂《中美反侵略互助協定》(又稱“黃埔協定”)被疑為蔣介石接受外國干涉中國內政的表現而引起國人強烈不滿,由此張學良回國後受到蔣的冷落與排斥。

楊虎城是西北軍著名愛國將領。西安事變前夕,楊虎城在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壓力下苦撐危局,而他對此深感憂慮。在多次與共產黨代表談判中他表達了抗日救國的願望。西安事變爆發後他被蔣介石扣押並失去自由。抗日戰爭時期他一直堅持團結抗日,反對分裂和內戰。抗戰勝利後他堅決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積極策動過兩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解放戰爭時期他被蔣介石長期囚禁。楊虎城將軍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