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
在原文中,這是孔子對子貢關於「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用什麼標準可以稱之為士)提問的回答的一部分。孔子首先提出了成為士的理想標準:「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認為這是士的首要特質。然後,孔子進一步解釋了次之的標準:「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最後,孔子提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這裡孔子將「言必信,行必果」視為次之的標準,但同時也指出這種行為可能會被視為小人。
「言必信,行必果」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
在原文中,這是孔子對子貢關於「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用什麼標準可以稱之為士)提問的回答的一部分。孔子首先提出了成為士的理想標準:「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認為這是士的首要特質。然後,孔子進一步解釋了次之的標準:「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最後,孔子提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這裡孔子將「言必信,行必果」視為次之的標準,但同時也指出這種行為可能會被視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