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德指的是飲酒時的道德規範和酒後應展現的風度。
酒德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尚書》和《詩經》中,其核心思想是飲酒者應保持德行,避免像夏紂王那樣因酒失德。酒德具體表現為飲酒應有節制,即使酒後也不應失態或做出不當行為。歷史上,儒家文化對酒德有著深刻的影響,提出了「飲惟祀」(只在祭祀時飲酒)、「無彝酒」(平時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在生病時適量飲酒)、「執群飲」(禁止聚眾飲酒)和「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等原則,強調飲酒不應過度,而應作為一種文化和禮儀的體現。
此外,酒德也泛指飲酒的旨趣與品德,如晉代劉伶所作的《酒德頌》,極言飲酒為樂,後來「酒德」便用來泛指飲酒的樂趣和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