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駮放"(bó fàng)是科舉時代的一個特定用語,指的是否定已經發榜公布的中式者並對其進行貶黜的行為。這個詞語在歷史文獻中也有其他表述方式,如「駁放」。以下是該詞語的一些詳細解釋和引用:
基本含義:在科舉時代,如果考試官員在評卷過程中發現錯誤或不當之處,他們可能會對已經公布的及格者進行重新審查。如果審查確認存在錯誤,這些及格者可能會被取消資格,這一過程就被稱為「駮放」。
歷史引用:
唐代的封演在《封氏聞見記·制科》中提到了「駮放」的概念。
《資治通鑑·唐僖宗廣明元年》中也有關於「駮放」的記載,其中提到了對優人石野豬的對話,說明了「駮放」的含義。
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進士試題》中記錄了一個具體的例子,其中因不公被重新審查並「駁放」的情況。
現代套用:雖然「駮放」在現代漢語中不常使用,但它對於理解古代科舉制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駁放」作為名字使用時,寓意為豪爽、舒心、豐富多彩,但需結合姓氏及八字來評價其適用性。
綜上所述,「駮放」不僅是一個反映古代科舉制度嚴格性的術語,也是理解古代文化和教育制度的重要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