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錮之禍是東漢時期的一場政治鬥爭,主要發生在漢桓帝和漢靈帝時期。這場鬥爭的核心是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現象的不滿,與宦官集團發生的黨爭。由於宦官以“黨人”罪名對士人進行禁錮,並終身不得解除,因此事件被命名爲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前後共發生過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66年,由於三公向皇帝進諫,遭到宦官的報復,導致涉及其中的官員被貶黜。第二次發生在168年,宦官對黨人殘餘力量進行了報復,導致黨人遭到大幅度打擊,被牽連滅門者不計其數。兩次黨錮之禍都以反宦官集團的失敗而結束,士大夫集團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黨人被殘酷鎮壓。
黨錮之禍的後果是宦官更加爲所欲爲,殘害百姓,最終激起了民變,釀成了黃巾之亂。士大夫、豪強離心,導致羣雄並起,東漢最終走向了滅亡。陳蕃是東漢的名臣,與竇武、劉淑合稱“三君”,在黨錮之禍中被殺。
宦官對黨人的鎮壓和迫害,激起了廣泛的同情,史學家和當時的言論多認爲黨錮之禍傷及漢朝根本,爲黃巾之亂和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