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fb字記”的故事,有兩種說法:
* 第一種說法是,有一次孔子到鄭國去,鄭國有人譏笑他,孔子感到很憤怒,就編了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就是“知也”二字。別人嘲笑他,他也不回應,而是默默地回到車上去,收拾好行囊離開。
* 第二種說法是,有一次孔子在鄭國和弟子們走散了,當孔子找到他的弟子時,見孔鯉在門口站著,就問:“你站在這兒做什麼?”孔鯉說:“字(字記)”。孔子就給他父親報告,給孔鯉取名為鯉。
這兩個故事被後世解讀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典故。該典故強調了對待學問的態度應該謙虛、誠實,不應不懂裝懂或自以為是。同時,“字記”一詞也常被用來形容孔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