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pal制

PAL制,全稱為Phase Alteration Line,是一種電視制式,旨在改善NTSC制式對相位失真的敏感性。它是在1962年由前聯邦德國提出的,作為NTSC的改進型。逐行倒相技術是PAL制的核心特點,它對同時傳送的兩個色差信號中的一個採用逐行倒相,而另一個則進行正交調製。這樣,在信號傳輸過程中發生的相位失真可以通過相鄰兩行信號的相位相反進行互相補償,從而有效克服因相位失真而引起的色彩變化。因此,與NTSC相比,PAL制對相位失真不敏感,圖像彩色誤差較小,且與黑白電視的兼容性更好。

PAL制電視標準每秒顯示25幀畫面,擁有625條掃描線,其中幀正程575行,幀逆程50行。其場頻為每秒50場,解析度標準為720*576,色彩位深為24比特,畫面寬高比為4:3。這種制式主要套用於中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由於PAL制和NTSC制在彩色編碼、解碼方式和場掃描頻率上的區別,這兩種制式的電視信號不能互相兼容。如果在PAL制式的電視上播放NTSC的影像,畫面將變成黑白;反之,在NTSC制式的電視上播放PAL制的影像也會出現相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