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律(classical unities)是西方戲劇結構理論之一,起源於1554年,旨在為戲劇(後來也包括電影)提供結構規則。三一律指的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單一情節,確保故事從開頭到結尾在舞台上自然流暢。這一結構要求戲劇或電影作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展現完整的衝突、發展和高潮。
時間與地點:故事發生在同一時間和地點,強調場景的緊湊性和連貫性。
情節:故事圍繞單一情節展開,避免情節線的複雜化,使觀眾更容易跟隨。
代表作品:
莫里哀的喜劇《偽君子》是三一律結構的代表作,故事發生在奧爾恭家裡一天之內。
電影《十二怒漢》也遵循了三一律原則,通過陪審團在房間內的討論,展現了從設定到高潮的緊張劇情。
現代套用:
儘管現代戲劇和電影的創作自由度提高,三一律結構仍然被一些作品採用,以增強劇情的連貫性和吸引力。
電影《狗鎮》等作品反其道而行之,採用三一律結構,帶來了獨特的風格感。
挑戰與突破:
為了擺脫三一律結構所帶來的濃重舞台感、增強可看性,如《李茶的姑媽》從舞台劇到電影版的轉變,擴展了場景和背景,以適應更廣泛的觀眾需求。
綜上所述,三一律作為一種經典的戲劇和電影結構理論,不僅在傳統作品中得到套用,也在現代創作中通過不同的形式得到發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