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發」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原文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這個成語中的「憤」指的是心裡想求通但又未能通的狀態,而「悱」則是指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的情況。孔子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先讓學生經過充分的思考和努力,直到他們達到一種想要理解但未能理解的狀態(即「憤」)和想要表達但未能明確表達的狀態(即「悱」),然後再適時給予啟發和指導。這一教育理念強調了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指導和啟發的重要性,以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知識。
「不憤不發」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原文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這個成語中的「憤」指的是心裡想求通但又未能通的狀態,而「悱」則是指想說又不知道怎麼說的情況。孔子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先讓學生經過充分的思考和努力,直到他們達到一種想要理解但未能理解的狀態(即「憤」)和想要表達但未能明確表達的狀態(即「悱」),然後再適時給予啟發和指導。這一教育理念強調了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指導和啟發的重要性,以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