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

勵志人生知識庫

中華民國國旗故事

中華民國國旗,即中華民國國旗,是中華民國(1912—1949)的國旗,民國元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中華民國之國旗為五色旗,由南京臨時政府國家會議擬定,代表五族共和”。

五色旗是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第一個旗幟,其作為中國民國的國旗使用長達十年之久。在國民政府北伐、東征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與五權憲法等宣傳更促進了中華民國臨時國民政府的政治統一及中國的團結與對外國際合作。中華民國國家旗雖後來有特別定製“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正統中華民國國旗(之後使用北伐所征服各軍閥政權的國旗為正式國旗),但“五色旗”仍廣泛使用於民間,成為民國時期的重要象徵之一。

五色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面具有現代意義的國旗,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五色旗由紅、黃、藍、白、青五個方位的各一個“太陽”圖案和一組互相交織和聯結的龍、鳳、日、月及“五嶽”山形圖案組成,俗稱“五族共和旗”,是由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組成“五族共和”的國家大家庭之意。同時亦包括世界上愛好和平民族的最高理想與博愛精神的體現。國旗和國歌是區分一個國家是否民主和自由的標誌。它是一種表達自由,保障政治的符號標誌。這其中代表各民族的五種顏色以圓形組成“天下一家”的主張也蘊涵了中國國家主義的構想,是對當時普遍認為中華文明正面臨世界性危機的時代背景的回應。

總之,五色旗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面具有現代意義的國旗,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它不僅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一,也體現了中國國家主義的構想和對世界和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