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這個成語最初出現在唐代崔致遠的《前宣州當塗縣令王敖攝養子縣令》中,用來形容事故或患難很多的時期。它通常用來指代那些動盪不安的政局或充滿變故的時期,尤其是指國家或政局等較大範圍的政治局勢不穩定、事端頻發的時期。
此外,「多事之秋」也與我國傳統文化中悲秋的文人心理有關,秋天常常是引起人們憂愁的季節。在我國,秋天是農作物成熟的時期,但同時也是陰雨頻繁、氣候多變的季節,這對農作物的收穫和儲存構成了威脅。因此,秋天被視為一個充滿挑戰和擔憂的季節,反映了人們對秋天的感受和認識。
今天,雖然「多事之秋」的用法已經添加了很多個人的感情色彩,但它仍然保留了其原始的含義,即指代那些事故多發或充滿困難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