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是一種具有臺灣特色的漢族傳統藝術工藝,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因其發源於廣東五嶺以南(古名“交趾”)而得名。
這種陶藝是一種低溫多彩釉陶,融合了軟陶與廣窯的特色。交趾陶的製作過程全憑陶匠手工操作,使用雙手和竹篾將陶土片片貼合、修飾,再以多彩釉細工着色,使其顯得絢麗,最後經過多次燒製而成。交趾陶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一身,以其晶亮豔麗的寶石彩釉和多元豐富的中國民俗風格著稱。
此外,交趾陶的製作技術還包括捏塑、繪畫、燒陶等多種技藝,以及宗教文化的元素,被視爲中國民間藝術的國寶。交趾陶最初主要用於建築的裝飾,如屋脊、挑檐、瓦當及大門兩側的牆面等部位,使整個建築顯得富麗堂皇。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陶藝也逐漸成爲獨立的藝術品形式。
嘉義被稱爲交趾陶的故鄉,當地有許多交趾陶藝人和作品,嘉義甚至舉辦過交趾陶藝術節來推廣這種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