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結構
攔沙壩是一種專門設計用於攔截和儲存山洪及土石流中的固體物質的工程結構。它的主要作用包括:
攔蓄泥沙:通過攔截泥沙(包括塊石)來減輕對下游的危害。
調節水流:通過調節溝道內的水沙,避免對下游造成危害,並便於下遊河道的整治。
減緩侵蝕:提高壩址的侵蝕基準,減緩壩上游淤積段河床的比降,從而減小水流侵蝕能力。
穩定溝岸:避免崩塌及滑坡,減小土石流的沖刷及衝擊力,防止溯源侵蝕,抑制土石流發育規模。
攔沙壩通常建在主溝或較大的支溝內,壩高一般為3~15m,攔砂量可達103~1003m²以上,甚至更大。壩型的選擇取決於荒溪類型及下游保護對象的重要性。攔沙壩的施工技術和壩型多樣,包括均質壩、心牆壩、斜牆壩等。
攔沙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歐洲阿爾卑斯山區國家,當時主要採用樹木或石料修築簡易的原木攔沙壩、木框裝石攔沙壩、乾砌石攔沙壩、鐵絲石籠攔沙壩。在中國,土石山區及石山區的農民普遍修建過大量的乾砌石攔沙壩,用以攔截泥沙,建設溝道中的農耕地或果園。
攔沙壩是荒溪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對於減少徑流中的沙石量和調節雨季洪水流量具有重要意義。在水土流失區,當河溝上游土壤流失物以沙石為主時,攔沙壩能夠有效抬高河床或外溢掩埋河溝兩岸農地,從而保護下游的農地和基礎設施不受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