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它主要是基於先秦時期的口語形成的書面語。這種語言形式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形成,當時用於記載文字的材料主要是竹簡和絲綢,由於絲綢昂貴且竹簡笨重,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記錄更多信息,文言文趨向於簡潔和濃縮。隨著歷史的演變,口語與文言文的差異逐漸增大,文言文成為了讀書人的專用語言。
文言文的特點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並且不使用標點。它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古代並沒有「文言文」這一術語,這一概念是相對現代白話文而言的。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通常會被標註標點符號。
例如,如果要詢問某人是否已經吃飯,使用口頭語言會是「吃飯了嗎?」,而使用書面語言則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