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最高級別考試。
殿試通常由皇帝主持,在皇宮的大殿內舉行,因此得名。這種考試在唐代由武則天首次創立,並在後續的宋、元、明、清時期得到延續和發展。殿試的目的主要是對會試中的優秀者進行進一步的區分和選拔,以便從中挑選出更優秀的人才擔任官員。
殿試分爲三甲,第一名被稱爲狀元,第二名稱爲榜眼,第三名稱爲探花。明清時期的殿試製度更加完善,其中一甲前三名分別賜予進士及第的稱號,二甲賜進士出身,其中第一名通稱傳臚,而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通過殿試的考生,無論是否取得高名次,都會獲得做官的資格,從而步入上流社會。